记者|王晓涛
尽管行业近年非常火爆,但在日前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,在与资本投资相关的会议上,记者多次听到了与机器人表面风光不相一致的声音,有些措辞甚为激烈。投资界的态度自然会引起机器人行业的关注,更何况投资人直言不讳的并非赞歌。
机器人项目大多不是私人投资的
在主题为市场前景与投资的大会上,以色列机器人协会主席Zvi Shiller表示,机器人需要软件和硬件相结合,而且与为手机开发的APP相比更为复杂,因此生产和研究是长期的,需要非常大的投资,回报自然很慢。“很难想像一个人投资15年以后再受益,一般私营投资者投资两年后就要见效益。因此,不管是在以色列还是在中国,机器人项目大多数不是私人投资的。”他说。
在Zvi Shiller看来,现在机器人行业处于停滞状态,发展得不快,他甚至担心这个行业一旦“睡着了”,人们就会离开这个热点。“一旦人们离开机器人走向另一个方向AI,就会忘记AI和机器人是彼此相关的”,Zvi Shiller以自嘲的语气说,“现在以色列只有我所在的系在教机器人专业,但我们的专业名称用了另一个词,不是机器人,而是电子元件的名字。”
Zvi Shiller曾和以色列政府的官员交流过,希望政府要把机器人纳入考虑的范围内,但官员们反问:“没有大公司的话,我们怎么支持你们?私营部门如果都觉得机器人无利可图,为什么政府要掺和呢?”
Zvi Shiller认为,现在要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结合在一起,减少上市的时间,“不要把机器人想成是一个花15~20年才能上市的特别酷炫的技术,非常简单、容易使用就足够好了”。
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没有人们期望得那么快,原因很多,当然政府必须要进来,没有政府的话是无法推动机器人行业发展的,不过,行业似乎也忽略了一些社会需求。
不要渴望复制互联网的疯狂
对市场需求的忽视和无法充分满足实际场景的需求,无疑是整个机器人行业最大的“软肋”。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与投融资专题论坛上,北京亦庄国际产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唐雪峰话锋犀利:“机器人从业者要把硬件和软件融合在一起,变成生意,投资人才能投资。但现在创业者长期存在幻觉,认为只要能够融资,把估值做起来就行,不在乎是否赚钱;而投资人也存在幻觉,认为投资越大越好,大家挤在一起就不会死。”但抱团显然并非有效的“护身符”,他以协作Rethink为例说,Rethink的技术虽然最先进,但最终还是破产了,就是因为产品没有应用场景。
记者注意到,论坛上专家说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“场景”。普洛斯公司关注物流领域的技术应用,公司副总裁邱宝军表示,投资部门面临的难点是商业物流需要协同,但单个产品难以适应应用场景。“我们看到很多技术不错的公司,但商业场景应用开发不是很好,投资部门希望和运营、科技部门合作,将一些商业应用场景提供给那些技术服务公司,让他们实现商业化应用。”他说。
其实技术开发公司在应用场景上存在不足也有客观原因,沃尔玛中国高级副总裁陈志宇就表示,创业者面临的挑战是小的商业场景因为没有规模化而付不起钱,而大的商业场景客户部门又很多,让创业者无从下手,且大公司工作流程复杂费时,创新企业还未盈利就被拖垮了,这样的结果是他们“既想切入大的商业场景,却又不敢触碰”。他认为,机器人的商业化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,一些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都很美好,但实际应用中却存在许多“坑”。
峰谷资本总经理李波表示,作为投资人,很关心技术商业化的可能性,希望走出试验室的产品更具备商业化的可能性,但现实中这点做得“非常不好”。“想进入市场寻找合适场景的技术公司,多是基于自己的想象和小规模试验,想敲开大规模现实场景应用的门其实很难。”李波分析认为,“一批产品或团队之所以闭门造车,是受了前几年互联网大潮疯狂融资和估值快速上涨的影响,很多人幻想机器人领域的增长会和互联网一样。”
李波对此毫不客气地泼了“一盆冷水”,他说:“从投资的角度看,想实现疯狂融资和市值猛涨的难度很大,因为不同于服务于C端用户的互联网产业,如果机器人的客户不能像C端用户那样出现指数级的增长,那么其市场规模也不会出现指数级的增长。因此机器人创业公司对企业估值的预期还是更理性些为好,不要白日做梦,机器人及服务的价值是创造价值,而不是制造泡沫。”
需求真正成为市场并非易事
对于机器人的前景,投资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任顺英充满信心。他基于市场需求分析说:“现在货运司机将近2000万人,出租车司机大概有200万~300万人,建筑工人有3800万人,虽然不知道喷涂工人有多少,但是全国的喷枪保有量大概有1700万支,注册焊工有1300多万人,叉车保有量为300万~400万辆,其背后是对机器人需求量巨大的市场。”
市场需求虽然巨大,但真正成为机器人的市场却并非易事。四源合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周竹平就认为,不能简单地把人工智能在消费领域的商业模式复制到制造领域,消费领域的大数据不需要因果关系,只需要相关性分析,但在工业制造领域,不能找到因果关系,就不能找到使用价值,“制造业要求精准控制,时间、位置、力度不能有丝毫误差”。
软银中国资本合伙人张岳鹏表示,的应用越来越成熟,应用场景也特别明确,会使用得越来越多,但是市场将缓慢发展,因为消费者并不关心机器人是怎么回事,关心的就是好不好用。“比如送餐机器人要真正普及,必须和服务员的送餐能力差不多,但现在给人的感觉是还有点像个玩具。”他说。